端午節

歷史
端午節撒灰除蟲是禳毒驅疫的習俗由來端午節名稱眾多,如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艾節、上日、五月節、菖蒲節、天醫節、草藥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詩人節、躲午節、解粽節、端禮節等等。至於常見的「端午」一名,最早見於晉代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五,烹鶩角黍」。原書已佚,引文的「五」或作「午」字。對先是「端午」還是「端五」有分歧的意見。有人認為「端五」先於「端午」,端午一詞要到唐代才出現。有人認為最初就是端午,端午節本是午月午日的「重午」,數字紀時取代干支後,才變作「重五」。對端字的解釋也有分歧,或認為端」字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指「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也有人反對《初學記》等訓端為始將「端午」解釋為「第一個午日(或五日)」,而主張「端」是「正」的意思,並以端午又名天中節、正陽節為證。端午節起源的說法眾多,較普遍的說法是紀念屈原或伍子胥,但不少習俗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端午節的習俗中又有惡日禁忌、划龍舟等相關內容,因此歷代流傳的端午習俗或許是融合多種起源而成。端午節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始於對「惡日」的禁忌。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10]。南朝蕭梁時期宗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
除了驅瘟去疫之外,端午節不少習俗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認為這些是迎濤神祭龍圖騰的習俗,並主張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著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至於端午節紀念屈原的習俗,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南朝梁吳均的《續齊諧記》,書中記載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唐代的《襄陽風俗記》也指以竹和五色絲包粽子是為了避免祭屈原的食物被龍吃掉,但《史記》中並沒有記載屈原的忌日,而與吳均同時的宗懍所著之《荊楚歲時記》第卅節卻記載東吳地區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而《蘇州府志.增補》也指端午的粽子是為了供奉伍子胥,而非屈原。除紀念屈原及伍子胥外,也有說法指端午節與其他歷史人物如越王勾踐、介子推等相關,當中屈原、伍子胥、勾踐都是南方人,聞一多以此推斷端午節俗源於南方。